這一年,為了彌補羅馬歷與太陽年的年差,除了355天的歷年和一個23天的附加月外,
又插進兩個月,其中一個月為33天,另一個月為34天。這樣,這一年就有355+23+33+34=445天。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“亂年”。
西方曆法從儒略曆實施開始,終於走上正軌。滑稽的是,那些頒發曆書的祭司們,有本事從烏鴉的爭鬥預卜吉凶,卻把改曆命令中的“每隔三年設一閏年”誤解為“每三年設一閏年”。這個錯誤直到公元前9年才由奧古斯都下令改正過來。
“奧古斯都”是神聖、莊嚴、崇高的意思。在古羅馬,這個尊號過去只是在舉行宗教儀式上才授予的。在公元前27年,元老院把它授給了屋大維。他是儒略·凱撒姐姐的兒子,是凱撒遺囑的第一繼承人。
想當年,偉大的凱撒大帝南征北戰,東討西伐,雄才大略,不可一世,後來更成為事實上的獨裁者。樹大招風,遭到許多人嫉妒。公元前44年,當凱撒意圖公開稱帝時,卻在元老院的議事廳遭到刺殺。此時屋大維還不滿20歲,但他卻頗具智力和手腕,逐漸積蓄力量,到公元前30年,擊敗所有對手,成了羅馬“第一公民”。屋大維實際上就是唯一具有無限權力的統治者,他結束了羅馬共和時期。因此,歷史上把從公元前27年開始的羅馬,稱為羅馬帝國。
當奧古斯都準備改正閏年錯誤時,已經多閏了三次,於是他下令從公元前8年到公元4年停止閏年,即公元前5年、公元前1年和公元4年仍是平年,以後又恢復為每四年一閏了。
為了紀念他的這一功績,羅馬元老院通過決議,把儒略曆的第八月改稱為“Augustus”,即奧古斯都月,因為他在這個月裡曾取得過巨大的軍事勝利。但這個月是小月,未免有點遜色,何況羅馬人以單數為吉,而30天卻是個雙數,於是就從2月份拿出一天,加到奧古斯都月裡,8月就31天了,可憐的2月在平年只有28天,碰上四年一次的閏年也不過29天。7、8、9月連續三個月都是大月,看起來很不順眼,使用也不方便,
就把9月改為30天,10月為31天,11月為30天,12月為31天。這樣,大小月相間的規律破壞了,一直到兩千年後的今天還受到影響。
奧古斯都修改過的歷法格式與現行公曆一模一樣了,但它的紀元,即計算年代的起算點還不是公元元年,它的閏年方法與現行公曆還不完全一致。這兩點差別與基督教的起源和發展有密切的關係。
基督教產生於公元一世紀的巴勒斯坦,“基督”一詞是古希臘語的譯音,意為“救世主”。依據聖經,耶穌名字的意思是:要把他的百姓從罪惡中拯救出來。他當時行了很多的神蹟奇事,醫治病人,比如讓瞎眼的看見、瘸子行走、啞巴開口和死人復活等,顯明:上帝愛世人,耶穌是上帝的兒子、以色列人的彌賽亞以及信他的人的救主;由於他豐富慈愛的流露和神性的大能,吸引了當時各個階層的人跟隨他,基督教逐漸傳播開來,引起猶太人的不滿;在提庇留皇帝時代,羅馬派駐猶太的總督,將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。但是第三天,耶穌從墳墓中復活過來,並升了天,他將來還要對所有的死人、活人施行末日審判。後來,基督教徒把這些神蹟奇事、耶穌為罪人被釘十字架、耶穌豐溢流淌的愛、耶穌言行和後來跟隨他的人出去傳揚福音(因為上帝兒子耶穌的替死,上帝與罪人的關係和好了,上帝不再將人的罪歸到他們身上,而歸到他兒子耶穌(替罪的羔羊,上帝的羔羊,無瑕疵的羔羊)的身上,讓一切信耶穌的人,在上帝面前被稱為義人等)等記錄下來,編寫了《新約聖經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