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周易》究竟是一部怎樣的書呢?

日期: 2025-05-18 來源:

今天見到的《周易》,包括《易經》和《易傳》兩部分,所謂“傳”就是對“經”的解釋,這與《春秋左氏傳》的性質相同。

  《易經》的創作過程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:陰陽概念的產生,八卦的創立,重卦並撰寫爻辭。

  在古人心中,天地、男女、晝夜、炎涼、上下等生活中遇到的現象和概念,都體現著普遍性和相互對立的矛盾性。根據這種直接感受和樸素的觀察,古人把宇宙間變化多端、紛繁複雜的事物分為陰、陽兩大類,用陰、陽兩種符號表示,象徵著相互對立的種種事物和現象。

  在此基礎上,古人以陰、陽兩種符號為“爻”,每三爻疊成一卦,於是就有了“八卦”這一概念。八卦分別是乾卦、坤卦、震卦、巽卦、坎卦、離卦、艮卦、兌卦。為了便於記憶,《周易本義》中還記載了一個歌謠:乾三連,坤六斷,震仰盂,艮覆碗,離中虛,坎中滿,兌上缺,巽下斷。

  此後,又將八卦兩兩相重,就成了六十四卦。今天我們看到的《易經》就是六十四卦,分為上下兩篇,上篇三十卦,下篇三十四卦。這六十四卦除了卦象、卦名之外,還有卦辭和爻辭。所謂卦辭就是解說這一卦的基本內容的詞句,所謂爻辭就是說明每一爻的性質和內容的詞句。

  據現代學者研究,卦辭和爻辭中所含的哲學思想可以分為三類:

  第一類是講自然現象的變化,用來比擬人事。如《乾》卦的爻辭,就是以龍象的變化來表現人政治生涯的起伏升降。這些比喻,都是將自然現象的變化同人事活動聯繫起來進行考察,試圖在自然現象和人事之間尋找某種共通的東西,或借自然現象的變化說明人事活動的規則。其背後蘊含的觀念就是天道與人道具有一致性,這對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,有著很大影響。

  第二類是講人事的得失可以轉化。卦辭、爻辭中涉及許多對立的事物,如泰否、損益、吉凶、往來等。《易經》認為,這些對立事物之間是可以互相轉化的,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思想。

  第三類是提出某些行為準則,對人有勸誡之意。如《謙》卦卦辭說:“謙:亨,君子有終。”強調人有謙卑的品德,則可以取得好的結果。

  可以看出,《易經》的卦辭、爻辭中,含有某些邏輯思維,反映了當時人的世界觀。

  現存的《易傳》共七種十篇,包括《文言》,《彖》上、下,《象》上、下,《繫辭》上、下,《說卦》,《序卦》,《雜卦》,又稱“十翼”,是說它們是《易經》的羽翼,有輔助的意思,表示其創作宗旨是為了解釋《易經》的。《易傳》是今天人們研究《易經》最重要的“津樑”。

  關於《易傳》的作者,唐以前多認為是孔子。目前,學術界比較一致的觀點是,《易傳》作於春秋戰國期間,且非一人所為。

  《易傳》是從哲學的高度解釋《易經》的,它使《周易》的內容邏輯化、系統化,也使《周易》從最初的卜筮之書最終發展為一部哲學著作。

  我們今天讀《易傳》,可以發現很多哲學問題,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深刻的人生智慧。

  首先是一陰一陽之謂道。

  前面說過,《周易》的基本元素就是陰陽,《易傳》則吸收了道家和陰陽家的陰陽學說,以陰陽範疇解說《周易》的卦象、爻辭,並概括出一條總原則,即“一陰一陽之謂道”,認為這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普遍規律。“一陰一陽”,就是有陽就有陰,有陰就有陽,陽可變為陰,陰可變為陽。陰陽兩個方面相互聯結、相互作用,這就是一切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,所以稱為“道”。正因為如此,我們觀察事物的性質就要從陰陽或正反兩個方面去看,既要看到陽的一面,又要看到陰的一面,不能有所偏廢,否則就是以偏概全、見仁而不見智。這體現了中國古代樸素的辯證法思想。

  其次是物極則反。

  在事物盈虛消長的變化過程中,總是由於發展到頂點,而向其自身相反的方面轉化。這個道理易學史上稱為“物極則反”。《易傳》雖然沒有明確提出此命題,但卻闡發了這一思想。“物極則反”,我們今天常稱作“物極必反”,在古人眼中它被認為是一條自然規律,這就要求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適度。

  第三是憂患意識。

  《周易》中充滿了憂患意識,認為人們只有“懼以終始”,不忘憂危之事,才能在危機中保平安。後人十分重視《周易》中提出的憂患意識,將其視為處理人生際遇的準則。所謂憂患意識,是說人無論是處於順境還是困境,都應時刻懷有警惕之心,即使處於逆境,也不要動搖自己的信念。正是基於這種憂患意識,《易傳》提出了“安而不忘危,存而不忘亡,治而不忘亂”的主張,並將其作為安身立命的依據。

  第四是趨時尚中。

  為了避免傾危,保持安寧,或防止事物向壞的方面轉化,《易傳》提出要趨時尚中。所謂“時”,即時機、時運、時勢,“趨時”就是主動地適應時勢,及時抓住機遇,要想求得生存和發展,就必須“與時偕行”“變通趨時”。所謂“中”,就是不偏不倚,是將事物的各種矛盾處理得恰到好處,既不過分,又無不及,從而使事物處於最佳狀態。因此,《易傳》特別推崇“中”,要求人們“執中守正”。應該說,《易傳》中的“時中”理論,較之“中庸”又進了一步。

  第五是“精義”“利用”“崇德”三者並舉的人生價值論。

  “精義”反映著人與客觀事物之間的關係,它是獲得知識的途徑。知識是人安身立命的理性工具和基礎,“精義”正是對科學知識價值的肯定。“利用”是指人自覺地用科學知識作為手段創造物質財富,從而改善生活境遇,提高生命素質。人的自然生命是其人格價值的載體,無視自然生命的質量,也就否定了道德價值的生理基礎。“崇德”是人格價值的最高體現,是人的自然生命的精神歸宿。《周易·繫辭下》說:“精義入神,以致用也。利用安身,以崇德也。”是將知識、生命、人格三者有機地聯繫在一起,從而成為一個豐富動態的價值理論體系,這對於克服假、大、空的理論說教,避免物質享樂主義,都具有積極意義。

  《易傳》中還提出天人協調論,主張人要“與天地合其德”,人既要發揮主觀能動性,在自然面前有所為,又必須尊重自然規律,與自然和諧發展,不能破壞自然。此外,《易傳》中的很多名言,如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”,“地勢坤,君子以厚德載物”等至今仍被傳誦,影響很大。

  可以說,《周易》為中華文化的思想體系提供了一個基本框架。這個體系的要素包括剛健有為、中和思想、崇德利用、天人和諧等,其中剛健有為思想是處理各種關係的總原則;中和思想主要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包括民族關係,君臣、父子、夫婦、兄弟、朋友等人倫關係;崇德利用思想主要解決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關係;天人和諧思想主要解決人與自然的關係。這幾個方面,又以剛健有為思想為綱,形成了中華文化的基本思想體系。


免責聲明:本站內容來源用戶投稿部分來源於網絡,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告知,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。
最新文章
《周易》究竟是一部怎樣的書呢?

《周易》究竟是一部怎樣的...

本講要為大家介紹的是《周易》。孔子對這部書頗為喜愛,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說“孔子晚而喜《易》”,“讀《易》,韋編三絕”。就是反覆的閱讀《周易》,以致於穿竹簡的牛皮繩子都斷了多次。孔子甚至說:“加我數年,五十以學《易》,可以無大過矣。”認為這部書對提高人的道德修養有重要意義。那麼,如此受孔子重視的《周易》,究竟是一部怎樣的書呢?

圖文解卦
易經的基本結構和易經的占卜方式

易經的基本結構和易經的占...

《易經》的基本結構可分為兩大部分:經文和傳文,經文揭示自然與人事變化的規律,而傳文進一步將其提升為一種哲學智慧。

圖文解卦
易經的起源與歷史脈絡

易經的起源與歷史脈絡

《易經》的歷史與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,並且其形成過程跨越了數個時代,經過長期的演變與發展。

圖文解卦
易經是什麼?

易經是什麼?

《易經》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經典之一,亦被視為占卜、自然法則和人生智慧的指導書。它由「經」和「傳」兩部分組成:

圖文解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