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四節氣是干支歷的24個時令點,每月2個。二十四節氣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一個週期作為一個輪迴,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時節太陽在黃道上位置的不同、寒來暑往的準確時間、降雨降雪等自然現象發生的規律,以及記載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現象的時刻。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(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)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,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°所到達的一定位置。二十四節氣在上古時代已訂立,到漢代吸收入《太初曆》作為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。節氣是農曆表示太陽視運動的成分,通過二十四節氣農曆可以精確的反應一年四季的變化,便利人民的生產生活和農業耕作。農曆二十四節氣是歷算家安照農曆的規則,通過實際觀測用天文算法計算的,農曆的月份和十二中氣是基本對應的,而十二節令可出現在農曆的上個月後半月和這個月的上半月中。
農曆二十四節氣是在四時八節基礎上發展起來的。殷、周之交已分四時,春秋時代已有分至啟閉八節。到戰國晚期就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體系(天文位置已確定)。二十四節氣是農曆確定月名月序和設置閏月的憑藉,也是農事活動的主要依據。節氣由太陽位置決定,反映太陽的視運動。西漢初年制定的《太初曆》,二十四節氣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,明確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。後來,該曆法經由西漢末劉歆改造而成《三統曆》 ,又歷經多個朝代的改進,基本形式沒變。
太陽從黃經零度起,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。每年運行360度,共經歷24個節氣。
十二節令:
立春、驚蟄、清明、立夏、芒種、小暑、立秋、白露、寒露、立冬、大雪、小寒。
十二中氣:
雨水、春分、穀雨、小滿、夏至、大暑、處暑、秋分、霜降、小雪、冬至、大寒。
“節”和“氣”交替出現,各歷時15天左右,兩者統稱為“節氣”。
農曆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,屬於農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
公曆屬於一種太陽曆,因為描述同一個太陽視運動的緣故,所以看上去節氣日期在公曆上基本固定,最多前後波動一兩日。但是農曆二十四節氣是農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不屬於公曆而屬於農曆。
立春正月節:立是開始的意思,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。太陽過黃經三百一十五度為春季開始,是為立春。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。揭開了春天的序幕,草木開始萌芽,農民開始播種。
雨水正月中:降雨開始,雨量漸增。太陽過黃經三百三十度為雨水。雨水本來是指冰雪融化成水。農民曆書說:“門指壬為雨水時,東方解凍,凍雪皆散而為水,化而為雨,故名雨水。”雨水時節,正是萬物欣欣向榮,草木萌生的時候。
驚蟄二月節:蟄是藏的意思。驚蟄是指春雷乍動,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。太陽過黃經三百四十五度為驚蟄。天氣回暖,蟄伏中的昆蟲相繼甦醒。時節已經進入仲春,桃花紅、梨花白,鶯鳴叫、鳥高飛。春雷是這節常見的自然現象。
春分二月中:分是平分的意思。春分表示晝夜平分。太陽過黃經零度,是為春分。春分是春天的中間。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表示四季的開始。春分、夏至、秋分、冬至則處於各個季節的中間。春分這天,太陽光直射赤道,地球上的晝夜時間相等,所以春分秋分又稱為“日夜分”。
清明三月節:天氣晴朗,草木繁茂。農曆清明當日為清明節。太陽過黃經十五度時為清明,清明含有天氣晴朗溫暖、空氣清新明潔,草木繁茂之意。清明這天,民間有踏青、寒食、掃墓等習俗。常言道“清明斷雪,穀雨斷霜”。
穀雨三月中:雨生百穀,雨量充足而及時,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。太陽過黃經三十度,農民布穀後望雨是為穀雨。穀雨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。這時節田中的秧苗初插,作物新種,最需要豐沛的雨水灌溉滋潤,俗語說:“雨生百穀”,雨量充足而及時,穀類作物能夠茁壯成長。
立夏四月節:夏季的開始。太陽過黃經四十五度,夏季開始是為立夏。古諺有云:“立夏小滿,雨水相趕”。立夏是多雨的季節。傳說古代君王常在這一天到京城南郊迎接夏天。
小滿四月中: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,故稱小滿。太陽過黃經六十度為小滿。這時候田裡的稻穀和麥子等農作物,漸漸結穗,看來豐實飽滿的樣子,就等待成熟。莊稼人眼見辛勤與努力,即將有了豐收,於是把這個節氣形容成小滿。
芒種五月節: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。太陽經過黃經七十五度為芒種。這一節氣,已經進入典型的夏季,天氣炎熱,麥類等芒作物成熟,大部分地區中稻進入返青階段,秧苗嫩綠,一派生機。芒種接近端午節。
夏至五月中:炎熱的夏天來臨。至有極的意思,這是一年當中北半球白天最長的一天。太陽過黃經九十度為夏至。夏至當天太陽直射北迴歸線,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。夏至過後,地面受熱強烈,空氣對流旺盛,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。
小暑六月節:暑是炎熱的意思。小暑就是天氣炎熱,但還沒有達到最熱。太陽過黃經一百零五度為小暑。小暑已是盛夏,頗感炎熱,但還未到最熱的時候。
大暑六月中:這一年中最熱的時候。太陽過黃經一百二十度為大暑,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,天氣酷熱。
立秋七月節:秋季的開始。太陽過黃經一百三十五度,秋季開始即為立秋。立秋是節氣邁入秋涼的先聲。大暑過後夏去秋來,時序到了立秋,表示酷熱難熬的夏天即將過去,涼爽舒適的秋天就要來臨了。
處暑七月中:處是終止、躲藏的意思。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。太陽過黃經一百五十度,暑氣漸消是為處暑。秋季已到,暑氣消退,因此稱為處暑。
白露八月節:天氣轉涼,露凝而白。太陽過黃經一百六十五度為白露。此時氣溫下降,天氣轉涼,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。
秋分八月中:晝夜平分。太陽過黃經一百八十度,太陽再次直射赤道為秋分。秋分是象徵季節變化的節氣。秋分這天,全球各地晝夜等長。天氣已經涼爽下來,所謂的“一場秋雨一場寒”。
寒露九月節:露水已寒,將要結冰。太陽過黃經一百九十五度,夜寒水氣漸凝結成霜,是為寒露。民諺常說:“寒露麥,霜降豆”。
霜降九月中:天氣漸冷,開始有霜。太陽過黃經二百一十度為霜降。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。
立冬十月節:冬季的開始。太陽過黃經二百二十五度,時序開始進入冬天,所以叫立冬。古諺:“立冬之日,水始冰,地始凍”。
小雪十月中:開始下雪。太陽過黃經二百四十度,氣候寒冷,降水形態由雨逐漸演變為雪。
大雪十一月節:降雪的可能性增大,地面出現積雪。其時視太陽到達黃經二百五十五度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說:“至此而雪盛也。”大雪的意思是天氣更冷,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大了,並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。
冬至十一月中:寒冷的冬天來臨。至有極的意思,這是一年當中北半球白天最短的一天。太陽經黃經二百七十度為冬至。冬至日太陽照射在南迴歸線上,所以北半球的白晝最短,黑夜最長。冬至過了之後,太陽直射點北移,北半球白晝漸漸變長。
小寒十二月節:氣候寒冷,但還沒到最冷的時候。太陽過黃經二百八十五度為小寒。冬至過後,天氣日趨寒冷。小寒時節雖冷但還不算是最冷,所以就稱為“小寒”。
大寒十二月中:一年中最冷的時候。太陽過黃經三百度氣候嚴寒是為大寒。時序已到了隆冬,天氣變得非常寒冷,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段,所以這個節氣為“大寒”。